中國姜網(www.verytop.cn)訊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由于陜西南北狹長,地貌多樣,氣候差異大,不同地域間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生產水平及耕作方式不完全相同,必須從實際出發,“對癥下藥”,采取與各地區情況相適應的建設模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通過對陜西農業資源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實踐的分析總結,探討適合全省不同農業區域特點的幾種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和相應的工作思路。
一、陜西農業資源的特點
農業資源豐富,增收潛力大。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有耕地6075.5萬畝。據統計,全省中低產田面積達420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0%。對這些中低產田進行綜合治理,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單產和復種指數,必將顯著增加現有耕地的產量。另外,全省有宜農荒地約2000萬畝,建設潛力很大,按墾殖率50%計算,即可增加糧食20多億公斤;全省現有可利用草場面積6800萬畝,目前利用率不足30%,如通過建設進行草場改良,發展畜牧業的前景十分廣闊。
資源分布不均,立地條件各異。陜西的農業資源從總量來說是比較豐富的,但人均占有量少,質量差,水、熱、氣及生物資源與土地資源在分布格局上不協調,生態失調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總的來看,干旱和水土流失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適合陜西農業區域特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
根據農業資源區域特點和近年來的工作的實踐,陜西高標準農田建設可分為以下幾種主要模式:
(一)平原灌區以田間配套為主的建設模式。這里所講的平原灌區包括關中平原、渭北高原的旱原、臺塬和高平原以及漢中盆地的平壩和谷地等區域內具有灌溉條件或通過水資源建設可以灌溉的平川地帶。此類型農業資源的主要特點是土地平整,適合于建設水地。通過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設施的挖潛配套,以水為龍頭,實行水、渠、田、林、路綜合治理,建設高標準的方田林網,達到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目的。項目建設的前提是大的水利骨干工程已經建成或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宜于發展井灌。項目建設的優勢是投入少,見效快,貢獻大。根據水源狀況劃分,此種類型又可分為引水灌區,井灌區和旱改水三種建設模式。
(二)陜南秦巴山區以修建土石坎坑條田,發展經濟林為主的建設模式。此模式主要針對陜南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利化程度低的實際。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是堅持大力發展經濟林,綜合建設治理低山丘陵的方針。此類型地域可根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和生物資源特點,確定不同的建設重點。對緩坡地,采取修建石坎水平梯田,地埂營造防護林網,田間種植糧果作物的方式;對陡坡地則采用修建土石陡坡坑條田,以保持水土、發展經濟林為目的的建設方式;對植被較好,野生資源豐富的山坡丘陵,主要采用保護自然植被,改造、利用野生資源的建設方式。
(三)陜北黃土高原溝壑區以坡改梯和建設生態農業為主的建設模式。該區高標準農田應以建設生態農業、保持水土為前提,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基本思路是改變廣種薄收的耕作方式,以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整治為主,退耕還林,退耕還牧,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恢復與重建;以解決糧食問題,使該地區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0公斤以上為目標,通過坡改梯田、發展節水灌溉、地膜覆蓋和旱作農業等方式,建設高標準農田。
(四)榆林風沙灘區以治沙改土為主的建設模式。此模式以榆林風沙灘井灌區為樣板,重點建設內容是種樹種草,營造防風固沙林帶,改善生態環境,興修水利,治沙改土,培肥地力,以生產糧食為重點,努力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農林牧副漁全面建設,提供充足的農副產品。
(來源: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原題目:“對癥下藥”建好陜西高標準農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