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羊里鎮歷史悠久,為西晉征南大將軍羊祜故里。萊蕪生姜在我國的栽培和利用具有悠久歷史。早在春秋時代的《論語鄉黨》中就記載了孔子生平“不撒姜食”,可見在2500年前人們就知道吃姜對身體有益。鋸《萊蕪縣志》記載,清光緒甲午年間(1894年),萊蕪生姜已作為主要農作物征稅,足見當時產量已相當可觀。解放后,生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穩步提高,特別是萊蕪建立地級市以后,大力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生姜生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萊蕪生姜具有個大皮薄、絲少肉細、色澤鮮艷、辣濃味美、營養豐富、,耐貯藏等優良特性,富含姜油酮,姜油酚礦物質和維生素,胡蘿卜素硫胺素等多種成分.與外地姜比較,其營養成分在同類產品中居全國首位.它既是調味佳品,又是除濕,祛寒,消痰,健胃,發汗的良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也。”
1965年6月15日,山東省財委宣布萊蕪為省屬生姜、大蒜、大蔥商品基地縣。
萊蕪生姜又名黃姜、大姜,為山東名產。產區主要集中在萊蕪西部汶河、匯河兩岸。素以塊大皮薄、色澤鮮亮、絲少肉細、辣濃味美、營養豐富、耐貯藏等優良特性而馳名中外,被國家列為名貴產品和中國蔬菜優良品種。與生姜齊名的萊蕪白皮蒜瓣大質細,辣味芳香,極耐貯藏;這里產的雞腿蔥質地鮮嫩,辛辣味濃。是烹調菜肴的上等佐料。生姜,白皮蒜,雞腿蔥并稱為“萊蕪三辣”,是著名的地方特產。
生姜用途廣泛,不僅可以用于調味、腌制、糖漬,也可以加工姜汁、釀制姜酒、提取姜油,還是重要的制香原料和藥材。故古人曾譽之為“御濕之茶”、“蔬中拂士”。《本草綱目》中有“姜辛、微溫、無毒”、“除風邪寒熱、益脾胃、散風寒、止嘔吐、治反胃”的記載。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說法。姜芽還可做餡和炒食。
萊蕪姜分為紫姜、片姜、大姜三個品種,片姜為主栽品種。姜塊長20—23厘米,寬8—10厘米,厚4—6厘米,單塊重400—600克,最重達1000克。表面光滑,內呈黃色。喜歡在溫暖、濕潤、通氣好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中栽植。一般于清明前后炕芽,立夏播種,立秋前后培土,霜降收獲。生長期165天,畝產5000斤左右,最高達8000斤。據測定:萊蕪姜塊中含淀粉8.88%,可溶性糖4.76%,粗蛋白9.68%,纖維素3.8%,百克鮮姜含揮發油(姜油酚)0.25毫克,均高于他地姜。1960年全國八省二市姜、蒜、蔥規劃會議在萊蕪召開,萊蕪姜被列為全國名貴產品。
萊蕪姜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論語》中有“不撤姜食”的記載,說明春秋戰國時,齊魯食姜已很普遍。《齊民要術》中有專述種姜一節。現在,產品已從內貿型轉向外貿型,打入了國際市場。由于萊蕪姜品質好、產量高。北京、內蒙、河南、江蘇、四川、浙江、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大量引種。朝鮮、巴基斯坦等國家也以萊蕪姜作為種姜,引種成功。常年生姜種植面積達18.79萬畝,平均畝產5000斤,年產生姜43.74萬噸,占全國年種植面積的20%以上,占山東種植面積的37%。開發研制出姜汁、姜芽、姜片、姜酒、姜脯、姜粉、姜糖等15個系列35種產品。萊蕪生姜和姜制品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漂洋過海打入日本、韓國以及西歐、非洲和南美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姜芽年進入日本市場的數量高達8000萬支,占日本市場的90%以上。
(來源:中國姜網(
verytop.cn)) 【編輯:濟寧市中糧農產品投資研究院】